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城乡供需 > 日常供需 > 车找人 > 正文
    购物车
    0

    烟台有哪些即将失传的手艺?

    李善奇     2017-09-23 20:45:33     浏览:0    回复:0    点赞:0
    发帖人:李善奇
    级 别
    贡献值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

    谢邀,提起烟台作为一个山东人,首先想到的是烟台苹果和烟台的莱阳梨,都是近些年全国闻名的水果品种。

    在介绍烟台手艺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烟台的历史,烟台最早可以追溯至商朝,至今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烟台现在保存下来的历史名迹也是数不胜数,明川大泽之间也流传很多历史传说,所以很明显,烟台的各种手艺的传承应该是无可计数,有很大部分早已经遗失在历史洪流当中,当然也有在近几百年内新生的手艺传承,截止到今天烟台现有的并且本人可以了解到的有以下几种手艺的传承。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几项进行解答。


    美食类:黄县肉盒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传应该是始于明代,迄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当时,一些家境殷实的人家,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日庆典等重要仪式中,通过制作这个肉盒子招待宾朋,因为是起源于咱黄县(现龙口),所以后来就把他叫“黄县肉盒”。“黄县肉盒”的传承很有意思是传女传内的,只传给家里的女眷,女儿儿媳都是传承人选,制作过程比较琐碎,用时也很长,比如烙,就需要在厨房里不断重复,能忍受这些,才算有资格入门学做肉盒,毕竟肉馅配方调料很快就能学会,但技巧手法必须经过年复一年的磨练。

    发展

    在清代当时的胶东首富“丁百万”就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典铺”,逐渐把这项手艺流传到全国各地,黄县肉盒也由知名地方小吃变为全国人民都喜欢的家常便饭,最鼎盛的时期是上个世纪初,在黄城南街路东开办的“凤聚园”肉盒铺制作的肉盒最为正宗,久负盛名。解放后,黄县西大街饭店曾专设肉盒门市部加工销售。后期因制作成本昂贵,制作程序繁杂,利润微薄,随着因城市改造饭店搬迁、停业等原因而逐渐停止制作,开始走下坡路。

    现状

    根据目前一位传人的说法目前市面上真正的黄县肉盒几乎没有了,正宗肉盒的烹饪方法是煎烙,但是很多都是直接用油煎,吃起来比较油腻,没有正宗的口感酥脆,营养流失很大,同时因为现在很多面包、蛋糕之类的西式面点涌入我国,保存期较长,而黄县肉盒没有加入任何防腐剂,保存时间短,而且最好是趁热吃,所以挺难销售的。现在想要爱让这项手艺传承下去只有传承人自己去想办法了,但是他们的年龄普遍都很大了很难适应现在的信息化宣传手段,这也是所有手艺传承的一大难题,需要新鲜年轻的血液来激活。


    美食类:黄县大糖

    黄县大糖(又称“黄县麦芽芝麻糖”)制作技艺始于清道光年间,迄今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芦头镇中心泊村,现存大糖作坊和作坊遗址60余处。黄县大糖是地方名吃,甜香酥脆,畅销周边地区乃至东北等地。在烟台,就有一句话叫“二十三,糖瓜沾”,说的是小年这一天,要吃糖瓜。糖瓜也叫大糖。其中,黄县大糖最为有名,是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现状

    黄县大糖的“甜蜜过程”是艰辛的,须多人密切合作,拼体力、熬心血,很不容易。各家糖坊历来重信义、讲质量,所用原料和器具都是“原生态”,口碑极佳。

    手艺传承人李洪山说,随着市场上的食品越来越丰富,传统大糖的销量不容乐观。这些年来村里其他一些做大糖的糖坊都相继关闭,自己不想把手艺失传了,一直坚持着做。为了能够将大糖制作手艺传承下去,李洪山夫妇从小就培养孩子对大糖制作的兴趣,如今儿子做的也是有模有样。


    美食类:栖霞灰豆腐制作技艺

    栖霞灰豆腐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于灰豆腐的来历,在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传闻:早年间,在栖霞街上有一小户人家,男主人常年在外务工,家中主妇除了干农活外,还不辞辛苦推豆腐卖。一天中午,主妇上街卖豆腐前,留下一块豆腐放在一木盘上准备回家自用。傍晚时分,卖完豆腐回家,发现磨子上的木盘不见了,豆腐也不翼而飞,主妇好生奇怪。此时,只听房梁上传来猫叫声,抬头一看,两只猫正在房梁上追逐嬉戏。“难道是这两只猫搞的鬼?”主妇走近磨架一看,木盘掉在磨架旁,那块豆腐掩埋在磨架旁的装满荞灰的筐子里,白豆腐变成黑豆腐了。主妇哭笑不得,弃之,可惜;食之,又不知可否。犹豫再三,主妇还是舍不得丢掉,她将豆腐上的荞灰用水洗去,切块上锅用油煎,顿时香气四溢,吃起来清香爽口,口味独特。主妇惊奇,但不知食后有何不良反应,惶惶不安。第二天起床,口爽神清,精神焕发,主妇大喜,如法制作几次,都是如此。于是,她在卖豆腐的同时,也制作一些灰豆腐卖。就这样,由于灰豆腐制作简便,保存期长,便渐渐地传了开来,成了栖霞民间一道非常有名的地方特色小吃。


    美食类:面塑

    烟台面塑的典型代表有蓬莱、莱州、栖霞和招远等地。跟剪纸一样,蓬莱的面塑讲求的是线条的柔美,面塑多为纤细轻盈,鸟雀之羽无论是描摹或者刀剪之下都有风吹可动之感。面塑在我发表的文章里面有过一期关于捏面人的手艺,俩者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类:长岛砣矶砚雕刻技艺

    长岛砣矶砚,又称鼍矶砚、金星雪浪砚,是著名的鲁砚之一,用砣矶岛特产的金星雪浪石加工而成。

    发展

    以砣矶石制砚始于北宋熙宁年间,兴盛于明、清两代,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砣矶砚在北宋时与歙砚齐名,有金星雪浪纹的更是砚中极品,是文人墨客的爱物;鼍矶砚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抗战时期停产。

    现状

    很遗憾没有找到相关传承的信息,可能是本人接触不深的缘故,但我觉得应该是在某些文玩圈子里流传相关传承吧。


    艺术类:龙口手工线编技艺

    龙口手工线编技艺以绣花(又称刺绣或针绣,古代称“黹”、“针黹”或“女红”)为主,或与钩花(也叫抽纱)技艺结合完成。编织制品主要用于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门帘、台布、枕套、靠垫、童帽、肚兜、小孩枕头、小动物玩具等,其图案多为花鸟虫鱼和民俗风物

    龙口手工线编以绣为主,或钩、绣结合,工艺独特,做工精密,花样繁多。加工过程中,首先由擅长绘画的人把花草、昆虫、鸟兽或其他吉祥图案画成画样,绣者用针在画样纹线上密刺小孔,将画样置于绣料上,用颜料扑打小孔,面料上便留下画样纹线,然后再撑到竹制圆形花撑上(面积大的需撑到竹制或木制长方形大花撑上),依画样纹线进行针针绣制。按针的走法分平针绣、铲针绣、吃针绣、撸针绣、半斗纹绣、蜘蛛绣、疙瘩绣、行梗绣、储罐绣、铺松绣等若干绣法。而钩花是用一端带钩的长针引线结扣,钩编出单位花样,单个花样相连成片或加钩花边,制成成品。加工时,用钩针把白、红、黄、蓝、绿、粉等棉(丝)线运用小辫、密布、小板、双高针四种基本针法,钩成蒲扇、小鳖、半鳖、方豆、斜豆、周周、网、麦穗、苞米豆、柱等,再将其连成片,在边缘转圈钩出蒲扇边。

    发展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地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产业,遍及龙口城乡。龙口手工线编技艺盛行时,约有3万余名妇女专门从事加工业务,手工线编养活了半个龙口。富有浓郁的装饰趣味和乡土气息,对于研究民间艺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它凝结了龙口妇女的聪明才智,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曾经有记者拜访过已经退休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刘玉华,这位继承人18岁入门如今临近古稀之年,她回忆“口手工线编最红火的时候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生产队的时候,龙口很多大队就指望着妇女做点线编来挣钱。”刘玉华清楚地记得,每到每个月开支的那些日子,各个大队都会盼着她的到来:“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包里一装就是几万块,去各个大队给大家伙开支。那时候的几万块真不是小数目,各个大队都非常重视,专门组织村里的妇女规模从事手工线编。”说起龙口手工线编的辉煌,今年65岁的刘玉华眼神里闪现着骄傲的神怡:“我们厂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出口的,世界各地哪都有。”刘玉华说:印象最深的是给毛主席纪念堂赶制窗帘,我们组成了特别工作小组,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任务!”

    现状

    曾创造过无限辉煌的龙口手工线编几乎如今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当记者问道为什么创造过如此辉煌的龙口手工线编,近况却大不如前呢,刘玉华认为工业化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原因:“把编好的花样输入电脑程序里面,完全自动化的编织又快又好,还能节省人工成本。自然,原先做手工线编的人慢慢就转行了,年轻人又不喜欢学。”

    机器做得再好,很多东西也无法取代手工的灵巧。在刘玉华的家中,她专门从柜子里拿出了自己珍藏的许多手工线编的作品,有些是从她母亲那里传下来的。“你看看这些花样,它们都是机器做不出来的。手工线编的一大特点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编织花样,很多技艺是机器不能替代的,必须通过手工。”

    最后她无奈的说“很多花样,至今机器依然做不出来,这么好的东西,千万可不能失传啊!”


    艺术类:黄县布老虎制作技艺

    黄县布老虎制作技艺起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廒上村、中村、北皂前村、南山村等西部沿海地区和东南山区一带,制作者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

    记着我小时候家里就有一件布老虎玩具,那可是人生中第一个布偶玩具。

    实用类:牟平,胶东传统编结技艺

    “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这里说的编筐、编篓就是柳编。柳编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发明的,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柳编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出现。流传在牟平各乡镇及周边地区的柳编,也是伴随着牟平人的生产生活而诞生、发展的。


    篇幅有限就不详细的列举说明,烟台是一座历史名城,他传承的技艺数不胜数,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戏曲,艺术美工,医药民俗,实在是太多了,但是他们有很大的部分都是在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传承人要么是垂垂老矣要么是留在传说当中,但是有共同点就是血液的传输,在老一辈走不动的时候没有年轻的传承继承下去,不得不说是一种可叹的结果。

    幸运的是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意识到了传统的传承,主动去继承学习,对用于拉一杯也是一个很好的慰藉,对于传统文化的作用更加不言而喻。

    社会本身是一种需求性的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东西肯定会传承下去的,即使是实物没有但是老一辈在磨练技艺打造技艺的过程中的精神能量确是可以传承下去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匠人精神”每一个真正的手艺人都具有的品质,这种精神对于眼下浮夸的时代无疑是一剂良药,教会我们不要只盯住目标,过程同样重要。

     77

     踩

     15评论

     分享

    2个回答被折叠

    更多阅读

    男人喜欢女人哪几个地方?

    252回答300人收藏

     美美橘子君

    第一“诱”人部位:乳房40%的男人选它为第一女人几乎都知道胸围和吸引男人有一个正比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丰胸的产品拥挤在市场,而且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